家长课堂:教育孩子不能以“罚”代“教”

首页 / 网瘾危害 / |

随着社会的进步,传统的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的观念被很多父母所鄙视。 但在现实家庭教育的情况下,斥责、讽刺、下跪等处罚措施仍然普遍存在。

不用说,父母是为了惩罚孩子的好而做的。 但专家认为,孩子从惩罚中学到的通常只是“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”,一般无法学*“该怎么办”。 惩罚只能减少孩子不良行为的发生,不能促进孩子良好行为和*惯的培养。 而很多父母在实施惩罚时,往往受自己感情的支配,缺乏理性。 为了照顾自己作为父母的尊严和权力,贬低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,忘记惩罚的真正目的,将惩罚异化为发泄父母失望和怨恨的方式。 父母往往粗鲁、刻薄,甚至刻薄。 相关研究表明,惩罚不可忽视的后果惩罚往往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代价,引起恐惧、紧张、焦虑、攻击性等不良情绪反应,使孩子逃避说谎、逃学、离家等惩罚

父母用惩罚来教导是极其不明智的。 在家庭教育中,只有其他肯定教育方式无用时才能考虑惩罚。 父母必须时刻明白,惩罚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真正明白自己不可以做什么。 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,应当立即实施处罚,并及时告知孩子不良行为的直接后果。 “秋后算账”不利于孩子改正缺点。

对孩子负责的父母可以尝试欣赏、表扬和鼓励等正面的教育方法。


家长课堂:教育孩子不能以“罚”代“教”扩展阅读


家长课堂:教育孩子不能以“罚”代“教”(扩展1)

——家长课堂:不能忽视的“第一次”

小李被指控盗窃。 当民警问及为什么偷东西,是什么时候开始偷东西的时,小李吞吞吐吐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。

小李的妈妈是个普通工人,每天早上早起上班。 一个冬天的早晨,闹钟在妈妈起床前响了。 小李一听,翻了个身,叫她起来上班。 妈妈翻了个身,对小李说,妈妈真的不想起床,但不去工作就拿不到工资。 小李那时想:“不上班也有钱就好了。”

小李六岁,个子不矮,很讨人喜欢。 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,列车员看到了小李的身高。 他正想买票时,母亲下意识地用手按了按小李的头。 小李缩着头,弯着腿。 列车员看到她不够高,她拒绝买票。 下车后,小李好奇地问妈妈。 怎么样? 母亲称赞儿子聪明、眨眼、反应迅速。 嘟嘟又说。 “我的孩子还没有上学。 凭什么买票? ”就这样,父子合作,逃了半年多的票。

小李第一次偷偷从孩子家拿东西,正好被妈妈发现了。 小李说这是送给奶奶的礼物,我以为妈妈会听的。 我妈妈忙着做饭,笑着对他说。 “小李真了不起。 大家都知道怎么拿家里的东西! ”有了这次经历,小李好像有了拿回别人东西的勇气。 这次,她妈妈问。 小李说实话,我想妈妈一定会攒钱的。 否则你会被打的。 但是,妈妈说:“下次请不要。 我知道有多难看。 ”他轻松地说。 后来,他拿了同学的东西,有人来家里投诉。 妈妈不但没有严厉斥责儿子,反而说:“我们小李也不是故意的。 如果我们玩两天,我们还你”妈妈一次又一次纵容,让有点内疚的小李满不在乎地去偷,模糊了自己的道德认知和分辨是非的标准,养成了好吃懒做、占别人便宜的坏*惯他长大后可能会成为小偷。 小李说:“我看看你想要什么。 如果我不拿走它,我好像失去了什么。 我好像吃了大亏。 ”

这个案例让我想起了清朝光绪年间“被惩罚母亲”的故事。 一位母亲没有制止孩子偷窃的行为,反而鼓励孩子第一次偷鸡蛋和肉,发展为江洋大盗,判处死刑。 处决前,小偷似乎醒了,公开痛斥母亲允许他第一次盗窃。 这个故事仍然发人深省,对全世界的父母起到了警示作用。 大错特错是小错误积累起来的,我们决不允许它们发展。 如果第一个错误得不到及时制止,教育就会导致第二次和第三次

试想,如果小李的妈妈意识到父母言行的作用,不自觉地在孩子身上灌输不劳而获的思想; 如果说小李第一次无意识地逃跑,是被妈妈纠正而不是鼓励; 小李第一次把孩子的东西带回家,她妈妈刨根问底,马上制止; 如果妈妈一开始知道李先生的偷窃行为,可以向他说明这种行为的性质,并责令他归还。 如果有人第一次投诉,她的母亲严厉批评而不是包庇,深究为什么重复这样的行为,立即对症下药,李先生又会明辨是非,错了又错吗?

小李走上犯罪道路的理由很典型。 一方面说明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,另一方面也说明任何不良行为都是因为小错误的积累而强化*惯。 因此,杜绝孩子“第一次”的不良行为,给予及时的引导,教会他们分辨是非,不断加强正确的行为和选择,约束他们的不良行为和选择,养成良好的行为*惯,是每个家长监护教育责任的重要内容。

纵观青少年犯罪的过程,可以看出大部分都经历了到质变的过程。 ——次不良行为,——次违法违规,3354次犯罪。 所以,父母不要容忍孩子的小错误。 巨大的错误是从孩子那里积累发展起来的。 如果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,就要立即教育,让他们知道这种行为的性质、为什么不能、会有什么后果。 让孩子在“第一次”的试行错误时受到强烈的警告。 这样,他就知道自己的行为必须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,有明确的是非观念,形成良好的行为*惯。

具有文明行为*惯的人能够形成对社会的理性态度,抑制犯罪心理和行为,反之亦然。 要让未成年人有文明的行为*惯,一是依靠教育。 这包括欣赏和倡导家长对善良、文明、互助、诚信、遵纪守法等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行为,批评和制止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行为。 第二,看培养。 包括父母的措辞、严格要求、子女学*和模仿一切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行为,两者缺一不可。

延伸阅读:

上,外教眼中的好家庭环境是什么样的?

父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?

爸爸很忙,没有时间教育你。 “双性同体教育”失衡导致儿童性格缺陷。


家长课堂:教育孩子不能以“罚”代“教”(扩展2)

——家长课堂:怎样教育天资聪明的孩子

有才能和聪明的孩子人人喜爱,父母希望他们成功。 他们大多具有感觉敏锐、思维活跃、记忆力超人、理解深刻、求知欲强、兴趣广泛等特点,这些都是走向成功的有利条件。 然而,一个才华出众、聪明绝顶的孩子能否成为人才,取决于后天的教育。 所以,父母对孩子进行正确及时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。

第一,

怎样教育天资聪明的孩子呢?

应把握特点,及时进行教育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。 对于有才能聪明的孩子,父母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教育。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,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学*兴趣。

第二,让孩子打好基础,广泛涉猎。 家长要打好孩子的基础,掌握基础知识。 父母也应该鼓励孩子多读书学*知识。 天文、地理、历史、文学。 在孩子能理解的情况下,父母应该让他接触。 当孩子广泛涉及这些知识时,父母应该帮助孩子理解各种知识的联系。

第三,为势利导,有方向地培养。 父母应该珍惜孩子的正当爱好,这是孩子事业成就的出发点。 适合儿童专业。 通过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,形成优势,这就是所谓的“定向培养”。 这样孩子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,将来有所成就。

第四,要培养自己的学*能力,教很多方法。 父母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和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,总结探索好的学*方法,包括读书、学*定理和规律、使用参考书、做笔记和卡片等。 这比单纯的说教更重要的事情还多。 家长也要培养孩子的观察和思维能力,提高孩子的记忆效率,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第五,全面培育。 父母的才能和聪明的孩子应该受到充分的训练。 在关注他们智力发展的同时,不应该忽视德育、体育、美育、劳动教养。 父母要警惕孩子的自大情绪,教育孩子谦虚谨慎,能吃苦耐劳。 父母应鼓励孩子参加运动、娱乐活动和有益的劳动。 这样,孩子的智能就能大放异彩。


家长课堂:教育孩子不能以“罚”代“教”(扩展3)

——家长千万不能忽视“饭桌教育”

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“教”而不是“爱”。 中国很多家庭教育的失败,不是父母不会说“语言”,而是父母不知道“教育”。

饭桌上的中国孩子

的父母就像餐桌上孩子的服务员。 家里有老人的话,老人就像海底捞的服务员。 边肖见过很多这样的场面。 老人端着碗走向桌子,一次哄孩子吃饭,父母端着碗赶上孩子。 父母一次又一次地在餐桌上催促孩子多吃。 中国的孩子很少表达感谢之情,烦躁、反感,往往会撅嘴、不情愿。

饭桌上的韩国孩子

的父母是长辈。 最小的孩子每次吃饭,都忙于给家里的人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上菜。 吃完后,他正视前方,坐下来,对餐桌上的长辈郑重地说:“谢谢你给我做了这么多饭! ”。 韩国的孩子应该感谢吃饭。

饭桌上的美国孩子

父子就像朋友一样。 等孩子能拿勺子了,父母就不再喂孩子了。 父母只建议孩子喜欢吃什么。 对于他们的孩子最后喜欢肉还是蔬菜,父母并不关心。 父母不想控制孩子吃多少。 在美国父母眼里,孩子已经开始为自己负责了,所以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。 所以孩子在吃饭时会表现出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。

吃饭等生活行为是家庭教育中最频繁、最有效的教育。 但是,中国许多父母严重缺乏对孩子的教育。 边肖认为中国孩子不应该像韩国和美国孩子那样吃东西。 边肖想说的是,父母绝不会忽视孩子在餐桌等日常生活行为中的教育。

韩国父母在餐桌上在气氛中教育孩子,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懂得感恩。美国家庭通过餐桌的*惯教育孩子,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独立,学会承担责任。

中国许多家庭只关注孩子在餐桌上能否吃得好。 正是这种没有教育的“教育”传递给了孩子。 这是错误的信号。 你是个孩子,我们必须无条件为你服务。 所以,孩子们认为父母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。

但是,我们忽视了可以通过教育传达给孩子的事情。 我们关心你不是因为你是孩子而是因为我们爱你。 更重要的是,我要让我的孩子知道,我们对你的爱,你必须学会回报别人,爱别人。

结果,没有在这种“教育”下接受过教育的孩子,长大后,除了你父母该做的事情之外,脑子里全是父母的错。 找不到好工作是父母的错。 没有房子是父母的错; 找不到媳妇是父母的错。 长大后,他们会考虑父母的各种错误。

许多父母在饮食等许多生活行为中,没有教育孩子感恩,因而没有在孩子的心里种下感恩和责任的种子。 等他长大了,开始对父母大吼大叫,我们应该怪他,还是怪父母自己教育不明智?


家长课堂:教育孩子不能以“罚”代“教”(扩展4)

——家长课堂:中美教育方式的差异在哪里?

导游词:暑假已经过半了。 当中国孩子还在赶补*班和特首的时候,美国孩子在做什么?

说起中美教育,人们的固定印象是,中国的孩子很累,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训练、补*班、超长班、度假。 说起美国孩子,我觉得美国孩子主要是玩,作业少,压力小,假期多。 总之,孩子一玩就长大。

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有点不同。 美国强调素质和能力教育,中国实践应试教育。 两者当然有区别。 不同的教育方式各有特点。 中美教育有什么区别?

补*班不是中国特色

父母为了让孩子不输给起跑线,心疼。 孩子从幼儿园提前跑,上小学,上初中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学。 他们一辈子都在为父母的辛苦奔波。 父母很累,孩子也很痛苦。 据智优调查,暑假期间,80%的孩子参加了特辑和补*班!

1 .四川10岁的李兄妹没有通过暑假考试。 他们被迫约定一天背诵100个单词,然后出门。 到目前为止,他们还没有回来!

2.5岁的玛丽被妈妈安排的一天四五个小时的特别课完全惹怒了,她拨打220报警叔叔大喊“救命”。

3.9岁的瑶瑶每天忙于上6个小时的优秀课,醒来时,耳朵突然聋了。 治疗的结果是,她只恢复了一半听力!

当我们的孩子在补*班痛苦的时候,国外的孩子这个暑假在做什么? 很多人认为美国学生学*很轻松,其实不然。 相对来说,美国教育的大环境会更加宽松。 美国的公立学校也有快班和慢班,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“起跑线”。 美国从初中开始就“跑步”。 美国父母也送孩子去补*班。 否则,初中以后,孩子会被分到晚班,到了高中就跟不上了。

众所周知,在

美国孩子“玩”的学问你知道吗?

上,美国的孩子们有很多课外活动。 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让大学申请看起来更好,也有助于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兴趣,知道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。 中国的教育环境决定了中国家长重视分数和排名。 所以,很多在国内被称为“学霸”的孩子,出国留学后,看起来和当地的团体格格不入。 除了客观环境因素,为了家里被父母安排的孩子们,到了异国也不知道该做什么,曾经引以为豪的成绩在国外也不那么重要。

美国的孩子们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俱乐部。 他们在寒暑假自己找实*的机会,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,体验社会,磨炼自己,了解自己喜欢的事情,以后在社会上的职业积累丰富的经验。

美国的孩子学*压力小吗?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 美国的孩子们高中的时候开始大学预科课程,参加课外活动,假期里实*。 休息时间不比中国高中生宽松多少,比中国高中生更累。 在中国的高中,孩子只是做作业取得好成绩,而美国孩子显然还需要做更多的事情,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综合能力。

美国的孩子和中国的孩子有很大的区别。 在中国,大多数孩子的文科专业、大学专业等。 是父母决定的事。 不管学*什么专业,学*日程都是一样的。 其实孩子从小就有选择判断的能力。 他们对自己想做的事和不想做的事都有自己的答案。 强迫孩子做点什么,而不是孩子的选择,只会起反作用。

其实,

因地制宜的培养方针

,毕竟我们的孩子在中国出生,在中国长大。 当然,他们需要适应中国的教育体系。 毕竟他们和高中大学都需要用分数说话。 但是我们的父母必须注意孩子的学*方向。 每天盯着孩子的成绩是不可取的。 父母应重点培养孩子的学*能力。 例如,提高记忆力,让孩子在同一时间学*更多的知识,学*更容易。 那样的话,父母和孩子都会变得轻松。 另外,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信。 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。 我们的父母作为孩子最亲*的人,如果不相信孩子的能力,自然不会进步。

结论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各有特色。 我们的父母要取长补短,根据自己的特点,让孩子快乐地学*、成长。

相关词条

热门标签